光解:可通过增加光照、控制温度、及时冲洗或用解毒剂。
挥发:可通过增加水分、提高湿度、调整环境温度。
土壤吸附:应根据土壤特性调整施药量与方式。
淋溶:需根据除草剂的淋溶性、土壤特性和水分移动性调整施药方式和用量。
化学分解:可以通过水解、形成非溶性盐类或络合物解除。
生物降解:可通过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降解或化学反应解除。
一、除草剂药害怎么解除
1、光解
大多数除草剂溶液都能进行光解作用,其吸收的是220~400nm的光谱;不同类型除草剂的光解速度差别非常大,二硝基苯胺除草剂,特别是氟乐灵最易光解,其他各类除草剂光解速度稍慢。
2、挥发
挥发是除草剂特别是土壤处理除草剂消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挥发性强弱与化合物的物理特性、饱和蒸汽压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制约;饱和蒸气压高的除草剂,挥发性强。
3、土壤吸附
土壤有机质与黏粒含量高的土壤对除草剂吸附作用强。在土壤处理除草剂的使用中,应当考虑使土壤胶体对除草剂的吸附容量达到饱和,因此单位面积用药量应随土壤有机质及黏粒含量适当增减,也可进行灌溉,以促进除草剂进行解吸附作用从而提高除草剂效果。
4、淋溶
(1)淋溶性强的除草剂易渗入土壤剖面下层,不仅降低除草剂效果,而且易在土壤下层积累或污染地下水。
(2)在利用位差选择性时,因为淋溶使除草剂进入作物种子所在土层,易造成药害,因此应根据除草剂品种水溶度及移动性强弱、土壤特性及其他影响水分移动的因素,确定最佳施药方式与单位面积用药量,以提高除草效果,并避免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
5、化学分解
(1)其中包含氧化、还原、水解以及形成非溶性盐类与络合物。磺酰脲类除草剂在酸性土壤中就是通过水解作用而逐步消失的。
(2)当土壤中高价金属离子Ca2+、Mg2+、Fe2+等含量高时,一些除草剂可以与这些离子反应,形成非溶性盐类;有的除草剂则与土壤中的钴、铜、铁、镁、镍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残留于土壤中。
6、生物降解
(1)除草剂的生物降解包含土壤微生物降解与植物吸收后在其体内的降解。
(2)微生物降解是大多数除草剂在土壤中消失的最主要途径。真菌、细菌与放线菌参与降解。在微生物作用下,除草剂分子结构进行脱卤、脱烷基、水解、氧化、环羟基化与裂解、硝基还原、缩合以及形成轭合物,通过这些反应使除草剂活性丧失。
二、除草剂药害怎么识别
1、苯氧羧酸类
常用药剂有2,4-滴、二甲四氯、2,4-滴丁酯等。症状为叶、花、穗畸形。叶片厚、浓绿,卷曲,鸡爪状或葱管状;茎脆,易断,茎基肿大;根短粗,无根毛,植株矮小;严重时停止生长,皮层开裂,落花、落果,死亡。
2、芳氧苯氧丙酸类
常用药剂有稳杀得、禾草克、盖草能、威霸、骠马等。症状主要为植株畸形,生长点变黄褐色,心叶紫或黄色。
3、二苯醚类
常用药剂有草枯醚、杂草焚、虎威等。症状为叶片产生褐色坏死斑,严重时叶畸形,枯焦,无新叶。
4、酰胺类
常用药剂有拉索、都尔、敌稗、丁草胺等。症状为轻时叶黄,重时叶出现斑点,卷曲皱缩,枯死。
5、氨基甲酸酯类
常用药剂有杀草丹,灭草猛、燕麦畏等。症状为叶卷曲,分蘖多,茎基、新根粗短,植株矮小。
6、取代脲类、三氯苯类
主要有绿麦隆、扑草净、西玛津等。主要为缺绿症,心叶和叶尖开始,发黄似火烧,植株矮,生长慢。
7、杂环类
主要有百草枯、草甘膦、豆科威、恶草灵、苯达松等。症状为叶变色,枯黄,植株枯死。

除草剂放了四年了还能不能用,通常不宜再使用了

2甲4氯钠盐除草剂的作用,可有效防除双子叶植物
